
距离9月开学只剩最后几天,部分高校已拉起迎新横幅,中小学教室的桌椅正被悄悄擦亮。当孩子们拖着行李箱走进校园,一群“数字豺狼 也悄然上线:伪装班主任收款、伪造学费链接、推送游戏代充陷阱…… 网警数据显示,开学季正是网络诈骗与成瘾的高危爆发期,尤其对首次住校的学生而言,自由支配的网络时间可能成为 “甜蜜毒药”。
诈骗剧本更新!住校生成 “头号靶子”
当父母不在身边监管,诈骗分子便盯上住校生的钱包与隐私。社交群里的“班主任”头像突然闪烁:“急收教材费!扫码支付!”——实则是盗用教师身份的骗子。班级群更成为重灾区:伪造的缴费通知、虚假优惠链接被包装成“学校官方渠道”,诱导学生转账至私人账户。
更隐蔽的陷阱藏在网络角落:
•“游戏代充”黑产:宣称“50元得688点券”,盗取学生支付密码;
•“刷单兼职”骗局:以“日结 300元”诱惑学生泄露银行卡信息;
•“免费 Wi-Fi”窃密:校园周边公共网络可能劫持手机数据。
温馨提示:学校收费仅通过官方平台,凡要求私聊转账、点击陌生链接者,立即拉黑举报!
失控的屏幕:当 “刷剧打游戏” 吞噬新学期
“终于没人管了!”——不少住校生涌入自由网络世界,却不知成瘾漩涡正在形成。医学研究揭示,连续熬夜刷剧、打游戏会直接损伤青少年大脑: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失眠,注意力与记忆力断崖式下滑。某高校调查显示,网瘾学生期末挂科率超普通学生2倍,有人甚至因昼夜颠倒错过早课被劝退。
短视频时代的 “隐形枷锁”
15秒一个的短视频看似无害,实则是成瘾“加速器”:
•“无限滚动”机制:算法不断推送刺激内容,使学生难以放下手机;
•现实社交能力退化:沉迷虚拟互动者,面对面交流时易紧张词穷;
•价值观扭曲风险:攀比打赏、追求“网红人设”透支金钱与精力。
残酷现实:一名14岁少年连续游戏36小时后突发脑梗送医——这是医生记录的极端案例。
三重防护盾:构筑开学 “安全结界”
家长与孩子:叫孩子做自己 “第一监护人”
•信息 “三不原则”:不晒宿舍定位、不填真实姓名注册、不点陌生链接;
•设备防护:安装反诈 APP,关闭 APP “后台定位” 权限;
•时间管理:用番茄钟锁定学习时段,睡前手机强制放书桌(别带上床!)。
•每日跟家长视频通话家长观察情绪状态,警惕 “突然要钱”异常;
新学期,重启“真实世界”的魅力
网络是工具而非乐园。当学生们放下手机,会发现宿舍夜谈的欢笑比弹幕更鲜活,操场上的晚风比游戏特效更治愈。真正的成长,始于对虚拟世界清醒掌控。
责编:宁娟
来源:科普中国
桂阳县樟市镇秸秆归田变沃土
四里镇:“三向发力”推进素质培训,综合赋能锻造过硬队伍
我县开展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
桂阳县桥市乡:“三训提质”激活乡村振兴“头雁”动能
我县开展2025年全民参保集中宣传活动
桂阳大道绿化工程启动建设
深入推进“六大新行动” 全面实施“七大攻坚”丨塔背路建设提速攻坚 预计12月实现全线贯通
警民携手20小时生命接力 安全救回九旬走失老人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