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桂阳10月20日讯(记者 刘娣 邓明俊)金秋十月,在桂阳的乡村田野与县城超市间,一条由00后青年谢瑶打造的“城乡易货”产业链正蓬勃运转。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这位2000年出生的大学生回到家乡,用“以货易货”的创新思路,为留守老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让全县22个乡镇(街道)的35个易货点成为乡村振兴的暖心支点。
2024年6月,谢瑶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并未像多数同学一样留在大城市,而是带着在国外交换生期间逛跳蚤市场时了解的“以货易货”模式,回到了家乡桂阳。
桂阳供销城乡易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谢瑶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留守老人,他们为了卖一点菜都要坐很久的车去县城嘛,然后卖不掉又背回来,他一年的辛苦也赚不到什么钱。所以我们就在想能不能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一个现状。然后结合我个人经历,就萌生了‘以货换货’的这个想法,让那个农村老人的蔬菜,他们不用出村就能够变现,并且可以让城市居民吃到溯源可见的乡村蔬菜。”
带着这个想法,谢瑶主动对接县供销联社,很快在樟市镇高塘村敲定“城乡易货”试点。老人们将吃不完的蔬菜送到村里的易货服务点,可当场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或现金;农产品经专员初步筛选、贴上溯源二维码后,由“流动供销车”送往检测中心,农残合格后进入销售渠道……这套流程让高塘村的留守老人彻底告别了“卖菜奔波路”。截至今年10月份,仅高塘村试点的交易额已超12万元。
樟市镇高塘村村民王建国说:“就是说我们村委办这个活动,对我们菜农大大的有帮助,我们到县里去卖要时间,有些时候卖不完又要挑着回,到这里卖又不用走路,卖了就直接可以兑这个生活用品,这个活动我们非常支持。”
随着易货点的全面铺开,谢瑶的“城乡易货”模式从一个试点的“星星之火”,形成辐射全县范围35个易货点的“燎原之势”。但此前,收回来的农产品多供应给县城连锁超市或大型餐饮店,收购价低、农户受益有限。为了提高农民收益,打通产业链最后一环,谢瑶与丈夫一同商量,决定在县城开一家供销生鲜超市,让农产品“跳过中间商”,直接从田园对接餐桌,农户收益普遍提高10%—15%。
桂阳供销城乡易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谢瑶说:“在我们超市消费者都能够清晰的看到每一份蔬菜的‘出身’ 从哪个村、哪位老人手中收来,农残检测结果如何,都能够通过溯源二维码一目了然。”
从青年大学生到乡土创客,谢瑶用“城乡易货”的创新实践,交出了一份属于00后的乡村振兴答卷。如今,乡村老人的菜篮子越变越轻,钱包却越来越鼓;县城的超市里,市民的餐桌因一份份溯源鲜蔬,多了几分安心与烟火气。
桂阳供销城乡易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谢瑶表示:“让农村老人在田间地头的每一滴汗水都能够兑换成实实在在的价值,并让他们不再为销路发愁,为收益发愁,这也是我们扎根乡土的初心。同时,让城市居民能够便捷的获取带着乡土温度、溯源可查的优质农产品,让城乡之间的供需链充满人文关怀与信任,这也是我们回乡创业,深耕城乡‘易货’事业的深层意义。”
责编:宁娟
来源:桂阳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市、县文旅广体局领导赴海南五指山慰问桂阳籍运动员
就业新征程|00后大学生谢瑶返乡创业: “城乡易货”新模式 让留守老人“菜篮子”变“钱袋子”
冠军之城|我县举办2025年"体彩杯"太极拳健身气功比赛
县妇幼保健院持续关爱女性健康
桂阳县樟市镇秸秆归田变沃土
四里镇:“三向发力”推进素质培训,综合赋能锻造过硬队伍
临武的石头会“唱歌”
我县开展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