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桂阳 7月12日讯(记者 陈勇 谢新阳 李琳婕)桂阳老百姓喜爱戏曲,古戏台也遍布各村落,长期以来,昆剧、湘剧、祁剧、花灯戏等在这里薪火相传、争奇斗艳,被外界誉为“戏窝子”。近年来,桂阳100多座明清古戏台普遍得到修复和保护,重新投入使用,古戏台上重新响起鼓乐声,古戏台焕发出新活力。
在莲塘镇大湾村的古戏台上,青衣花旦粉墨登场,一步一景,一颦一笑,尽显风采。
看客们在婉转高腔间,感受湘昆魅力。赶上出彩片段,忍不住记录精彩瞬间。观众的热情也让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感受到在时光流转中传承经典的意义。

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演员李佳、谢璟媛说:“我们今天表演的是牡丹亭·惊梦的一折,能让他们感觉到新旧传递,古戏台并不会就如此的泯灭在他们的记忆中,还会有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继续将戏曲送到他们的家门口。 ”
修缮的老戏台,成了大家的文化活动中心。演湘剧、唱湘昆、看花灯,现在已成了节庆日和农闲时,当地村民乐于参加的活动。

记者李琳婕说:“古戏台上唱新剧,唱不尽的梨园新生,自2014年起县里的,明清古戏台普遍得到修缮,承担起乡村小舞台的功能,重新投入使用,建在村落中央,聚拢家家户户,恢复热闹的古戏台,成为了老百姓饱览文化的窗口,展现生活的舞台。”
县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彭红梅介绍,据普查统计,全县存有明清宗祠戏台300余座。群众对戏曲的热衷,古戏台也得到持续有效维护。目前,龙潭街道昭金村魏家古戏台已有专业施工队进驻修复,材料切割、浸染等工序有序进行。
县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彭红梅表示:“桂阳古戏台有路边戏台,圩场戏台,大部分是宗祠戏台,但宗祠戏台里面保留有大量的精美的壁画,木雕以及戏曲的名单等,对研究桂阳的戏曲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走进黄沙坪街道大溪村,村里的骆氏宗祠戏台已修复一新。戏台为四方形,八根圆柱支撑屋顶,单檐歇山顶,戏台顶篷正中设制八卦藻井,前檐抬梁雕刻双龙戏珠及花鸟,形象生动。前、后台置屏风,上书“有庆”字匾,中间绘人物图案。
据介绍,该戏台于清顺治十年(1653),由骆氏后裔骆文洪发起兴建。清咸丰四年(1854),曾修复。近年来,我县通过划拨经费,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各村对古戏台进行修复,让大溪等古戏台焕发新颜。

宗祠里的古戏台修复好了,也让城里的湘剧团、村里的戏班子有了落脚点。锣鼓一响,戏曲上演,让观众感受着戏曲的魅力和久远的时光。
记者李琳婕说:“虽然目前桂阳已有大溪骆氏,岭背颜氏等21座宗祠戏台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保护较好修缮一新的戏台,经常有好戏上演,但仍有部分戏台长年受风侵雨蚀摇摇欲坠,加强古戏台保护,让多元戏曲文化登上舞台,走进群众心里,也是桂阳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题中之义。”
责编:彭媛
来源:桂阳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桂阳入选第二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
“情暖童心·与爱同行”关爱困境儿童公益活动在我县举行
桂阳县樟市镇:医保宣传“赶圩日” 惠民政策入民心
桂阳县樟市镇扎实推进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入户登记工作
仁义镇:从“移居”到“宜居”的蝶变
塘市镇:多方联动护校园,安全检查筑防线
践初心 办实事丨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农村公路提质升级 守护村民出行安全
仁义镇大湖村:擦亮乡村治理底色 移民生活实现美丽蝶变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