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一两年里,像Deepseek 、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助手迅速走入日常生活,从写邮件、查资料到撰写论文,人类越来越习惯将思考外包出去。有人欢呼AI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也有人担忧,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动脑的机会?
MIT 的脑波实验证明,大脑真的“懒”了
为了搞清楚“AI写作会不会让人变笨”这个问题,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设计了一项实验,用脑电图来观察大脑在写作时的活动情况。他们招募了54名大学生,将他们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使用ChatGPT、传统搜索引擎或完全依靠自己大脑来完成三篇短文写作任务。在每一轮写作过程中,研究者都会记录参与者的脑部电活动,并在之后进行语言分析和访谈。
这个实验持续了整整四个月,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不同频段(α波、β波、θ波、δ波)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出一个结论,大脑活动的活跃度与所用工具的复杂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越是依赖自己的大脑,神经网络就越活跃;而越依赖AI,大脑就越安静。
纯大脑组展现出最强的神经网络耦合,说明他们在处理信息、组织语言和规划逻辑上都进行了充分思考;搜索引擎组处于中间水平,表现出一定的主动信息筛选与整合过程;AI组的脑波最平静,尤其在代表注意力和信息整合的α波和与逻辑思维相关的β波上表现最弱,显示出认知参与度显著降低。
最具冲击力的发现来自第四轮写作——那些前三轮习惯了用ChatGPT的同学,在第四轮被切断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之后,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他们写作速度变慢、语言组织力下降,脑电图显示他们的神经活动依旧低迷,没能像纯脑组那样迅速进入高效思维状态。
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认知负债(cognitive debt)”,就是长期依赖AI完成任务,大脑会逐渐习惯不动,当再次需要亲自思考时,就像一台很久没开机的电脑一样,启动变得迟缓、效率低下
AI会让我们变“笨”吗?其实是你怎么用它的问题
来自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的教育学者则认为,MIT团队的实验设计虽然细致,但第四轮实验人数有限,仅有18人完成,并不足以支持“大脑变懒、变笨的结论,可能是练得少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连续三次写作都只靠AI,突然在第四次被要求独立思考,自然会有不适应。而另外一组已经经历了三次“脑力拉练”,当然在第四次表现得更顺手。这种是认知心理学中常见现象——我们的大脑通过重复练习,逐渐优化策略,提高效率。所以,问题可能不是AI让人变傻、变笨,而是没有训练大脑去适应复杂任务。
我们其实早有类似的历史经验——比如计算器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计算器走入课堂,许多老师也曾担忧,学生会不会因此不会心算?结果呢?学校并没有禁用计算器,而是提高了题目的复杂度。老师们不再要求学生用手算平方根,而是要他们利用工具解决复杂的物理建模与金融问题。学生不是更懒了,而是更强了。所以,AI不是问题,关键是任务有没有变化,目标有没有升级,学习设计有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方式,但它既不是魔法,也不是毒药。工具的便利并不等于认知的成长。AI可以帮你查资料、理结构、润措辞,但不能代替你的大脑做判断、建立逻辑、培养思维。AI时代的学习能力,并不只是写得快、搜得准,而是能判断哪些任务可以交给AI,哪些任务必须亲自完成。
内容来自 科普中国
责编:何卓
来源:科普中国
白水瑶族乡:党建领航破天堑聚合力,闯出民族乡村“振兴邮路”
县城管局园林绿化服务中心: 常态靓化园林 守护城市美景
致全县应征青年和家长的廉洁征兵公开信
县妇幼保健院开展“全国母乳喂养周”宣传活动
桂商联合总会捐赠5万元助力困难学子圆梦清华
高温下的劳动者丨县自来水有限公司:高温下的供水人 用汗水呵护生命之源
我县开展蚊媒防控专项行动 筑牢传染病防控防线
舂陵江镇:“鹰嘴桃”甜蜜上市 成乡村振兴“致富果”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