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一块手表,转动出70年光阴故事
2019-07-15 19:49:37          来源:桂阳新闻联播 | 编辑:刘艳萍 |          浏览量:193

新桂阳7月15日讯(记者 陈勇)从建国初期,一“表”难求,到现在的两极分化:要么完全不戴表,要么一块接着一块珍藏,小小一块手表“嘀嗒嘀嗒”,转动出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光阴故事。

上世纪50年代:谁要有块手表,大冬天也要将衣袖绾得高高的

上世纪50年代,对于普通人来说,拥有手表是一个很奢侈的梦想。那时候,看时间主要是靠太阳,有手表的人非常稀少,如果当时有人戴手表,会引来别人的羡慕和尊重。那时的手表大多是进口表,像梅花、罗马,以及小众一些的波浪多、铁达士等,基本上以高端人士佩戴为主,价格都在200元至500元左右。当时,在桂阳,200多元可以买一房家具了,国产的手表是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手表都算得上是奢侈品。一块“上海牌”手表价值120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如果是瑞士等国外进口的,更是稀罕。于是,有人买了手表,晚上也舍不得摘下。即便是大冬天,也会将左手的衣袖绾得高高的,生怕别人看不见他的手表。看个时间,左手会划个夸张的弧度,就是要提醒人们,“瞧,我有手表!”

上世纪70年代,他买了人生第一块手表

王德富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喜欢收藏钟表等老物件。他家的抽屉一拉开,整整齐齐排列着七八块手表,是他这么多年来戴过的手表中的一部分,最老的一块是“钟山牌”,距今已经有40多年了。

王德富向记者回忆,他的第一块手表,购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候,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十分眼馋戴手表的人,心心念念想自己“创”一只。他记得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7元,而一只手表要好几十元,买不起。那时候买手表还要凭计划供应的票,他想方设法托人拿到了票,赶紧兴冲冲去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30元,17钻,圆圆大大的表盘,比较厚重,样子不太好看,但当时是他能买得起的最便宜的手表了。王德富说,他至今还记得拿到手表那一刻欣喜若狂的心情。尽管不是名牌,但心里十分得瑟,还故意把袖子撸起来显摆。没过几年,王德富又买了第二块手表,是天津产的“解放牌”手表,19钻,花了60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产手表、日本进口表、电子表三分天下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吹响,仿佛一夜之间,人们被压抑许久的创造力和购买力就被迅速激发出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供销社的商品橱柜里,普通手表已经可以敞开供应,手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始变得普及起来,成为一种普通日用品,作为财富象征的作用彻底消失。

这个时期流行的还有电子表。王德富记得,有一年他去深圳出差,那里的电子表10元一只,他买了好多,带回桂阳送给亲朋好友。

现在:有人持手表无用论;有人却从中读出身份、品位

时间的年轮进入当下这个智能手机几乎普及到每个角落的时代。对于手表,人们的态度往往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种。

一种态度是:坚决不戴手表。70后的李先生过去买过手表,但是已经很多年不戴了。他认为,戴手表太麻烦,有手机看时间就行了。他觉得,手表作为功能单一的计时工具,完全可以淘汰了。同样从不戴表的90后徐小姐认为,看时间的工具太多了,没必要买手表,花钱买表,不如买手机,手机比手表实用多了也有趣多了。

另一种态度则是:在眼下,手表不仅仅是计时,更多的意义是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在今天,还有人戴它,就像戴金银首饰一样,是服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责编:刘艳萍

来源:桂阳新闻联播

推广
民生
时政
我要报料

  下载APP